返回

36氪|对话博大数据:AI的发展促使数据中心迎来第三次革命

日期:2023-07-17

近日,博大数据CEO张永健先生接受“数字时氪”的专访,数字时氪是36氪旗下数智化研究及服务平台,致力于「记录中国产业故事,推动全球数智发展」,目前已涵盖新闻资讯、产业研究、专家智库、行业社群、高峰论坛、沙龙活动等产品及服务,希望为数智化相关产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服务。

承载各类业务计算、存储、传输需求的数据中心,无疑是数字经济的基石。但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传统数据中心行业却出现供需失衡、市场增长乏力的迹象。一个表征是,由于消费互联网业务增速放缓、产业互联网业务尚在孵化,新增数据中心需求低于潜在供给等因素,不少主流第三方服务商在2023财务指引中预计收入增速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但2023年或是一个破局点——在生成式AI大模型席卷一切的当下,处于链条最上游的算力,被公认为最基本的入场券。

深入IT行业三十年的博大数据CEO张永健也认同AI机遇。他告诉数字时氪:“AI带来的澎湃算力促使数据中心正在进行第三次革命,从高安全、快速交付转向算力和生态,最终演变成智算中心。”而博大数据,这家脱胎自鹏博士集团,如今已20多年、正值壮年的数据中心公司,如今也在布局AI市场。“廊坊和深圳两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项目是博大数据在智算领域的重要布局。”张永健介绍。AI之外,张永健同样笃信数据中心在中国的发展机会。

在张永健和数字时氪对话的办公室背景墙上,摆满了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等标志性建筑模型——这些都代表了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但此时,这位曾在惠普、IBM等全球化企业中任职,现任博大数据的CEO却认为,“中国在未来5年非常有机会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市场”。这种判断的信心或源于政策加持。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新的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我们看到了这里面的机会,所以,我们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两极,环首都区域及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建设了超大规模的智算中心”张永健说道。而且他也将这样的布局形象地表示为数字发展的 “双城记”。

而在更深入的市场特点层面,张永健认为,中国特有的IT现状给数据中心行业发展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中国应用创新很强,很多企业开发APP,带来大量算力需求,刺激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但同时,张永健也提出自己的期许。他预判,中国将出现更多共创模式和生态系统,让整个行业达成共赢。

以下是36氪与张永健的对话部分(经编辑):

数据中心行业前景广阔

数字时氪:作为IT专家,你过去的经历多在海外。如今回到国内,你觉得中国的IDC厂商面对着怎么样的市场前景?

张永健:我在IT行业里工作近三十年,在IBM和惠普工作近25年,这样的经历让我对于基础架构、硬件、软件都有所了解,最终都是为了提高用户的体验和价值。整体来说,我非常相信中国在未来五年内会是全球最大的IDC市场,中国的IDC产业发展非常快,国家支持力度也非常强。从行业发展角度看,IDC产业为政府和企业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特别是在顶层设计和流程优化及体验上。另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行业化的解决方案,建立智算平台,加速产业发展。从政府政策角度看,数字经济、东数西算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前景。数据中心是“东数西算”工程落地的重要载体,当前西部地区集群的数据中心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增和拟建项目远超往年,投资规模大幅提升。赛迪顾问预测,到2025年,中国数据中心机架数将超过1100万。而从拓展角度,主要看企业的“共创”能力,这里的“共创”指的是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与合作伙伴一起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走向共赢。我认为在技术方面应该采取开源、开放的态度,共同创新。中国拥有能力和数量都非常强大的开发者,所以总体上我认为中国的创新会成功,这需要开放的生态和国际化。

数字时氪:数据中心行业出现很久,国内也有不少厂商。你觉得当下行业的竞争的重点是什么?

张永健:数据中心行业的竞争性很强,虽然也会有不同企业的合作,但从整体上来看,竞争非常激烈。过去,数据中心建设主要靠资源驱动,比拼资源,比如资金、土地、电力资源、带宽、牌照等,整个行业相对闭环,门槛较高,竞争不是那么激烈。但是随着数据中心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开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影响数据中心业务的关键点已经在产生变化了,以前靠“融资能力”、“核心资源”、“销售模式”的优势已经没那么明显。未来主要的优势会是“采购&建设的模式”、“解决方案“、”创新能力”、“运维能力”等多方面,比拼的是出柜率、出电率、PUE、运维效率、IRR等。当下,头部客户会要求根据其需求进行数据中心定制化服务,整个数据中心行业将从资源驱动走向创新驱动,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也将推动数据中心市场进入价值竞争阶段。但最终,服务为本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因为从世界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当前服务的最重要的形式是SaaS。实际上,服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效率。比如最近火热的ChatGPT也是为了提高效率。

所以在数据中心行业,大家都在关注服务商的算力快不快,有多少专业人士在团队里,算力够不够安全。举个例子,我们新的智算中心选择大湾区,因为这里是国际金融自贸港,其中一个重点是为金融产业提供服务。国际金融行业,非常重视安全、资质及管理能力。例如欧盟推出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就是在规范企业如何收集,使用和处理欧盟公民的个人数据。博大数据的很多高管都出身于国际公司,对数据安全、流程规范都很熟悉。此外博大数据50%以上的员工拥有20多年的数据中心及网络运营经验,这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数据中心正在向智算中心演变

数字时氪:今年已经过半,在你的观察中,数据中心行业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比如AI的进展,可能影响了全产业。

张永健:数据中心本质上来看,就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我认为未来数据中心的服务会变成供应链化的服务。从供应链的方式来看数据中心的服务,未来数据中心会是供应链的一环,与许多的合作方一起共同发展,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同时,从供应链的角度,数据中心处在数字基础架构的底座层面,数字化转型最终是落到数据中心来承接,最终演变成CaaS(Compute as a Service)的模式。

今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受到全球瞩目,其背后需要强大的算力做支撑。有券商的研报显示,此前用于AI训练的算力增长符合摩尔定律,大约每20个月翻一番;深度学习的出现加速了性能的扩展,用于AI训练的算力大约每6个月翻一番;而目前大规模模型出现,其训练算力是原来的10到100倍。随着ChatGPT火爆全球,各行各业都逐步意识到AI技术的价值。特别是随着近年来AI产业化的加速,AI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能力。从AI服务器这一新兴服务器类目的崛起,市场开始呈现对AI计算的澎湃需求,商业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数字时氪:新应用、新场景的出现给行业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张永健:我们看到,传统服务器的进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爆发式的智慧计算算力需求,专门面向AI计算的计算中心呼之欲出,这就是“智算中心”。从数据中心到智算中心,充分化解AI计算需求爆发与传统算力不足的矛盾。AI带来的澎湃算力促使数据中心正在进行第三次革命,从高安全、快速交付转向算力和生态,最终演变成智算中心,同时机柜功率密度将持续攀升。过去一轮数据中心高速发展,是由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驱动的,主要特征是快速交付。而AI的特征是任务型,有波峰波谷属性,所以需要数据中心有弹性;同时数据传输的要求更多,对网络也有更高的要求。第三次数据中心革命,正向智算中心演变。廊坊和深圳两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项目是博大数据在智算领域的重要布局。同时博大数据在智能运维上投入了很多,而且在网络方面的经验很丰富。

此外,未来数据中心行业在给客户提供算力的时候其实是在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一个拥有超算平台的公司将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打包服务器、芯片、运维服务,甚至还有算法的解决方案给到客户。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情,从商业模式上来看,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一起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给客户,而不仅仅是单独的芯片或者算力等等。

国内外创新方式各有所长、各有特点

数字时氪:国内外IT领域有着不少差异,你怎么看待彼此之间的不同?

张永健:我认为在IT领域,国内外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个人观点是从核心技术角度来看,国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并常态化演进;在中国,我们小步快跑,近几年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很大突破。从市场化角度来看,中国拥有大量应用场景,以消费者为主导、从提高用户体验的角度带动了企业技术和商业的创新;海外则是从研发到产品再到市场的模式。从投资人视角看,本质没有太大分别,主要关注赛道、产品、是否可持续经营、是否有经验丰富的领导团队。

当然,现在是一个开放的创新时代,其中包含着打造生态和共同创造的概念。我相信,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共创”(Co-Innovation),变成一种共赢的状态,共赢意味着走向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共赢。在国外,每一个大的企业获取客户的时候都会运用到生态系统,国外的公司在推动大客户合作的时候,会联合一波合作伙伴一起来做,形成共赢的局面。